《黃帝內經》是中醫群經之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近日,上海中醫藥大學啟動教育部首批“內經課程”虛擬教研室建設,包括國醫大師、國家級教學名師、岐黃學者、國家及省級名中醫的全國31所醫學院校210名內經學科教師組成高水平教學團隊,將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探索突破時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樣、“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師教研模式,培育一批教學研究與實踐成果,實現教育均質化、平衡化。
上海中醫藥大學內經教研室成立于1956年,有著深厚底蘊,先后有全國著名中醫專家秦伯未、裘沛然、凌耀星、王慶其、周國琪等教授任室主任,為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科傳承團隊一直堅持中醫經典守正創新的發展方向。上海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朱惠蓉介紹,上海中醫藥大學將借助虛擬教研室的平臺,深入挖掘中醫藥理論內涵及當代價值,指導現代中醫藥學術研究,把虛擬教研室建設成為中醫基礎理論的學術策源地、人才聚集地。
國醫大師嚴世蕓教授指出,虛擬教研室是教育教學領域的一項創舉,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虛擬教研室在教育教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創造了更加動態、開放、便利的條件,具有不受時間、空間及地域限制的特點,相信通過不斷完善,虛擬教研室必將取得共建、共享、共同提高和高質量發展效果,能在適應當代的學科和教育教學建設方面產生重要的影響和成果。
“內經課程虛擬教研室”負責人,上海中醫藥大學王慶其教授介紹,教研室以推進創新教研形態、加強教學研究等方面為重點,以知識圖譜構建為抓手,達到各院校教師共享教學資源、提升教師教學素養的目的,最終形成輻射全國的優質內經課程。
首場教研活動上,國醫大師、湖南中醫藥大學熊繼柏教授作題為“內經教學注重三結合”主題報告,虛擬教研室負責人王慶其作題為“以史為鑒探討中醫學術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學術發展史略》出版記述”的講座,來自各院校的相關專家圍繞《黃帝內經》的臨床運用、傳承策略與路徑、虛擬教研室建設與應用等展開交流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