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4日14時,全長17.9米、最大直徑4.2米、重約23噸的問天實驗艙被成功送入了預定軌道,祝賀!背后默默“奉獻”的長征5B火箭卻遭到外媒的猛烈攻擊,這究竟發生了什么?
簡單介紹一些咱們的老朋友長征5B火箭,它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也是目前近地軌道載力最大的火箭,全長53.7米,起飛總重量達837.5噸,在搭建問天實驗艙和后面的夢天實驗艙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長征5B火箭頻繁遭污蔑
幾乎在長征5B火箭發射、問天實驗艙入軌的同時,《紐約時報》第一個跳出來、大言不慚地發表一段謬論,稱長征5B火箭的殘骸在未來幾天的某一時刻后可能砸向人員密集區!為證明預言的準確性,《紐約時報》列舉了一個早被證偽的虛假消息:2020年長征五號B火箭發射后,助推器的殘骸墜落在西非科特迪瓦的某村落,在地面上砸出一個不小的深坑!
如果是《紐約時報》是污蔑,那英國的《衛報》就是胡編亂造,在其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煞有其事地引用了一位“資深航天專家”的判斷,稱從長征5B火箭飛行姿勢和軌跡上看,火箭殘骸早就脫離了控制,對地面造成破壞是一件大概率的事兒!
事實上,我國在航天領域每一個大動作都會遭到西方媒體的“深扒”,他們總會在細微之處找到所謂的“疑點”,并加以想象,最終成為污蔑我國的“證據”。
如2022年6月30日的我國3名航天員進行“天宮課堂”授課時,眼尖的西方媒體注意到一個裝了水的水杯沒有因為失重懸浮起來,立即污蔑太空授課壓根就沒做,全是在地面提前拍攝的。外媒不知道的是,我國航天員為保證實驗順利進行,提前將水杯固定在了桌子上!同時,因為水與水杯的張力作用,水被暫時“收攏”到水杯里了。
長征5B火箭的殘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外媒頻繁拿長征5B火箭脫落的殘骸做文章,究竟是為什么?很大原因是長征5B火箭的結構、運行方式與他們不同,“不同”在他們眼里就是低端的、落后的,何況我國的航天事業在他們眼皮子底下崛起呢?
長征5B火箭采用的一級半構造,具體分為芯一級、助推器、星罩組合體,其他國家的火箭主要分為二級。
以美國為首的二級結構的火箭發射后,火箭一級會早早脫落,真正帶著載荷進入太空的是火箭二級,先是圍繞地球運轉,等與載荷分離后會墜落至大氣層。長征5B火箭不同,助推器、整流罩會在火箭與運載分離之前按照程序提前墜落,火箭一級和運載一同進入預定軌道。
在西方航天專家看來,二級火箭推力、重力分配得相對均勻,可大致計算出殘骸墜落的時間,但長征5B火箭不一樣,因為采用的一級半結構,火箭一級直接將載荷送往預定軌道,火箭一級勢必需要更多的燃料、更大的體積,那么控制這個“龐然大物”將充滿不確定性!比如墜落的大氣層存在燃燒未盡的可能,最終砸向地面。
現實狠狠地打了西方航天專家的一記耳光。首先我國研究人員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在火箭材料上進行了特殊加工,當火箭完成發射任務后遇高溫后會啟動“自焚模式”,助力它在大氣層中快速焚燒。
再者即便是有少量殘骸躲開焚燒,也不見得會砸到人!要知道陸地面積僅占地球表面的1/3,而人類集聚區不足陸地的1%,美國航天專家認為殘骸砸到人的概率不足十億分之一,完全可忽略不計!
西方發射的火箭就沒有殘骸砸到地面嗎?有,而且不止一個!2016年馬斯克SpaceX公司發射的獵鷹9號火箭,第二級沒有按計劃墜落,幾周后兩個空調外機大小的殘骸突然砸在了印度尼西亞境內。同樣是SpaceX公司的獵鷹九號,在2021年的一次發射后第二級殘骸在華盛頓墜落。但對這兩件事,西方媒體選擇“集體性失明”!
從理論上講,以現有的技術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火箭殘骸墜落,但西方媒體只盯著我國“說三道四”,根本就是無理取鬧。
寫在后面:能控制火箭墜毀、燃燒的過程嗎
不管是一級半,還是二級與載荷分離后,火箭已經完成了使命,所以出于成本考慮,基本上選擇讓其自行墜毀、焚燒,但如果不考慮成本,在技術上可控制火箭墜毀的時間、地點。比如在火箭上增加一個小型發動機,通過點火后發動機產生的推力控制火箭飛向預定軌道,將未燃燒的火箭殘骸墜落點的范圍進一步壓縮。
順便說一句,美國NASA也曾為減少殘骸墜落帶來的風險,讓火箭增添相應裝置,結果發射成本蹭蹭地往上漲,現在偶爾還這么做;對馬斯克的SpaceX在這方面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為NASA也在評估,以前花的錢算不算白白打了水漂!
原創:博文